程序员的内卷的本质

image (3)

今天再聊聊程序员「内卷」。其实内卷的话题现在是中国新一代年轻人,包括中年人共同的问题。各行各业都在内卷,不仅仅互联网IT行业,也包括了现在的金融行业,电商行业,甚至包括开一个小店,做个小生意等等都陷入各种内卷之争。

听起来大家其实都很厌倦内卷这个词,因为内卷在客观上和主观上都是一种无端的消耗,我们付出了很多的辛苦和劳动,但是获得的东西微乎其微。

就用互联网的项目举例,我们晚上加班加点,熬夜到很晚,多个项目汇报,重复地去汇报,我们写了很多文档去述职,我们做了很多尝试性的项目,我们甚至也做了很多优化,但是最终看起来客户不买单,老板不买单,市场不买单,甚至有些时候自己都不买单。

尽管这样,我们又不能停下来。我们必须持续地往下走,因为我们要证明自己的价值,一旦当我们什么事情都觉得不能做或者做不成的时候,相信公司也不需要我们了。所以我们打工人就普遍陷入了这样一种焦虑的状态之中。

那为什么我们会发生这么严重的内卷呢?先个我的结论,我觉得打工人的内卷的本质是业务内卷。也就是我们业务已经很难取得突破,但是我们现状却是有一定惯性的,我们目前存在如此多的劳动力,尽管已经在裁员,但是人力依旧大量过剩,而我们又无法做出创新型和革命性的产出。

这个时候我们就会进入到一种逐步内卷的状态。我们可以借日本的一些现象做一个参考。日本的工艺应该是细之又细,精之又精,日本的各个制造业都非常的精细,甚至连做一个寿司都要花几十年深入研究。换一个角度来说,日本才是真正的内卷之王。可以说日本的卷真的是卷出了天际,当然这个换一个方式也可以说是值得尊敬和学习的日本工匠精神,所以日本至今在餐饮业,在汽车制造业,在半导体行业都做得特别的尖端和深入。

日本在天时地利和人和的时候,在美国的帮助下卷出了天际,也卷到了登峰造极。但问题是我们国内的天花板太低,我们虽然市场很大,但是我们也受制于国际环境,所以我们的内卷投入更大,但是产出却比美国,日本少的少。

所以内卷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是业务的内卷,业务的内卷的本质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产业没有完全升级。也就是说我们做的都是特别低端的活,我们再怎么卷都是好像在一个固定的笼子里面去努力挣扎,却无法突破这个圈子。从产业和创新的角度来看,如果我们突破了这个笼子,我们就能够站在整个科技的顶端,我们能够享受非常多的科技红利,这个时候我们能给到工人红利就会变得非常的多,这个典型就是美国的科技情况。

我查阅了一下,整个互联网科技里面工资最高的国家基本上只有中国和美国。中国虽然头部的互联网企业工资相对来说会比较高,但是平均的薪资并没有那么高,但美国的平均薪资起步就非常的高,而且应该说是世界顶级的。中国互联网头部工资高是因为我们的市场需求特别大,但是对美国来说只有3亿人,它其实内需完全是不够的,因此美国的科技和互联网是在全球层面上的收割。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科技含量比较高,产业升级成功,所以能给产业线上面的最顶端的上游提供大量的收入。

比如FaceBook,谷歌,微软等一系列公司在全球都是知名公司,并且建立了非常高的技术壁垒和边际成本优势。而在尖端科技里面,我们差的确实非常的多,我记得哈佛大学有一个经济学家说过,中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并不是高科技的矛盾,而是中端科技的矛盾。中国目前还有6亿人的人均收入,每个月不足1000,也就是在贫困线上的而这一波人能否富起来才是中国崛起的标记,因此当前最主要的矛盾是我们把中端科技继续夯实,继续落地。这个我也深表认同,虽然说我们程序员相对来说非常内卷,现在裁员也特别激烈,但我觉得它事实上还是影响不了国之根本,因为这群程序员相对来说在国内的工资和待遇已经非常不错了。

应该说这个内卷实际上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还是我们国内有大量的贫困人口,我们的制造业,服务业发展得都不够成熟,不足以把大部分人带动脱贫。

但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我觉得除了把中端的产业做大是解决根本性问题,可以吸收大量的劳动力之外,我们在尖端科技的话语权也非常地重要。程序员内卷的现象,在国内就体现在大部分的程序员基本上都在写页面写功能写上层应用。

今天另外一个小组的主管还给我讨论,他说我们中国人就应该去做做这些最先进的CPU半导体,而不是天天在这里写页面。说完以后我们相视无奈一笑,确实我们很多东西都在做一些简单的,重复性的劳动。有些时候我明知道这个业务可能做不成功,但还是要挖空心思去证明自己的价值。天天写各种页面,上线了效果不行,又下掉,又尝试写另外一个页面,我们可能一个小组几十个人,一两个月的时间全部就消耗在这里了。而最终我们证明的结果是这条路是不成立的,我们又要打起精神做新的探索。

image (4)

图为加拿大一位前同事朋友圈

所以为什么我觉得美国的一些科技行业来说特别的牛逼,就是因为他们有一个良好完整的创新和鼓励的制度。以我观察的谷歌公司,他们的文化里面具有一种做创新的冲动。实际上谷歌其实做失败的产品多之又多,但是他们依然冲在探索的一线。而且他们的很多探索都是结合着他们优秀的人才,用最新的技术去解决专门的问题。

我们国内也有很多人才,但是我们的企业文化我们的科技文化,我们的社会文化,都希望我们能够走一条快速成功的道路,把别人给比下去做人上人,而非引导我们去做新产品的探索和创新。所以我们很多优秀人才其实只能像空转的发动机一样,貌似做了很多功,但实际上都是无用功,存在大量的浪费。

所以确实挺难的,我们人口这么多,人才这么多,在当前的环境下我们已经取得非常好的成就,但是距离发挥“人尽其用”,发挥“创造力和生产力”来说,我们还是刚刚起步。

扫码_搜索联合传播样式-白色版